化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15 22:08:03
化学教学反思15篇

化学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教学反思1

在高一和高二的基础上加深和巩固,先是完成教材的新内容,然后是用适当的复习资料作助手,巩固和提高课本的知识,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

全学年各阶段的教学安排:第一学期完成高三的教材新内容和适当的综合练习;第二学期全面开展复习,特别注意历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和利用。

一年来的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20xx年的高考卷也不例外。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

3.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4.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了高考试题、考纲、教材、课程标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还很多,如各种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网络信息等。

二、抓纲务本,摆正关系

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通常的做法是精选一套复习资料作为主要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

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正因为如此,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手。

3.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与数学、物理、生物乃至社会发展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不仅在知识上有相互融合和渗透,而且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有相同、相似或者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这一点不仅在教材中有所体现,而且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化学与新科技、新发现等相互联系的试题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在复习中可以化学知识为主干,找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交叉点,并以此为基础向其他学科领域延伸、扩散,实现从单一学科知识和能力向综合科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转化,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培养解决化学与社会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练习是化学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习、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通过练习要达到强化记忆、熟练地掌握知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化学总复习的范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在多思善想。

1. 精读教材,字斟句酌。

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正确、全面地表达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等;对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前因后果。如与离子反应有关的知识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的检验和推断、溶液的导电性变化等。应用性是指通过复习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元素周期律、周期表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可以进行元素位、构、性相互推断,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比较各种性质的强弱等。此外,要重视对化学实验内容的复习,而且尽可能地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这些典型实验,深入理解化学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处理等,切实提高实验能力。

2.学会反思,提高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天就能办得到的,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做题、单元考试、大型考试后,要常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获得了巩固和深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而不是做完练习题简单地对对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 ……此处隐藏17357个字……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例如:“原电池”一节的教学中,上课时学生把自己创作或制作的‘苹果电池’、‘西瓜电池’、‘西红柿电池’等拿出来交流,形式非常活泼,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化学知识究竟有多少呢?难道只要知道‘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就可以了吗?‘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原电池的电解溶液’各有那些要求?‘电极反应式怎么写’等,这些本应在师生

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化学线索和具体的化学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化学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要真正实现化学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化学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化学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化学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化学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学生实验’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实验,指导学生实验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实验过后对该实验得出的相应的重要结论、概念、定理等就不得而知了,实验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是老师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迸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化学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

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在其中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化学教师的共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化学能与热能’时,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老师在课前把问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不够准确,需要教师及时给予补充和完善。

必修一的教学,从教学内容上说:由于元素化合物内容从编排的角度说太过集中,给学生的学习本身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而言,大多数刚升入高中的同学任然沿用的是初中的记记背背,把化学当成文科来学,因而大多数学生学起来感到很吃力。他们往往抱怨说化学方程式太多,记不住、很容易弄混淆;从学习心理角度说他们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们都有体会大多数学生从主观上都是愿意学习的,只是有时候学习方法存在被动动,时间久了就会越来越被动,甚至到跟不上不愿意跟,新课程要求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但是学生十多年养成的习惯就是被动的跟着老师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高一上学期一开始是比较困惑我的。为此也想过许多方法,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是不是也要创设情境,于是就把此情景讲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做对比实验,对比两节课的学习,一节课是我制定出学习目标和学习卷,学生依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卷先自主完成学习内容和课后习题,课堂上再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另一节课是学生自己不做任何准备只是听老师传授新课,然后完成课后习题,两节课后做一下调查,发现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认为自主的方法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更好,并且还能增强自己的自信心。这可能就是新课改要求的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理念。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我们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化学教师,我们更需要不断的学习,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加强对学生的要求,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培养出更多的、新型的、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化学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