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12-17 00:55:38
高三化学教学设计

高三化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三化学教学设计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三化学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了解)

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它的认识过程(理解)

研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能力、技能】:进行有关的探究和实验,学会提取、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光合作用的光反映、暗反应过程以及相互关系;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难点:光反映和暗反应的过程;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用具:实验材料;ppt课件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生成氧气,进而紧接形成地球的臭氧层;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能源;促进碳的循环。

(二)光合色素实验:探究光合色素的的种类,讲述光合色素的种类、吸收光谱

(三)叶绿体的结构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引导,讲述叶绿体的结构及其适应光合作用的特点。对恩格尔曼的两个实验进行讨论,并进行表达交流

(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利用学生初中学过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利用填空的方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几个主要的探索历程资料进行阅读,并找出相关阶段的研究成果或观点。特别讲述用同位素追踪氧元素走向和碳元素走向的实验

(五)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以光合色素捕获的光能的用处入手,并辅以板话,能量的是水脱氢,并放出氧气和产生[h];并且使adp生成atp。强调了光反应需要的条件是光、光合色素、酶。

暗反应:目的是二氧化碳获得h,被还原成为葡萄糖。二氧化碳与c5化合物结合(二氧化碳的固定),成城2分子c3;一部分c3获得了[h]被还原为葡萄糖;一部分c3形成c5继续参与循环。

归纳光合作用的本质:把利用光能,产生[h],把二氧化碳还原为葡萄糖,并把光能储存在更加稳定的糖类中。

以表格的形式再次巩固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各种变化。以及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

(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以及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设计情景,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利用哈密瓜之类的例子,分析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

(七)化能作用自养生物;异氧呼吸的概念,并且通过例子来讲述叶绿体的苦恼。

高三化学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与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反应速率知识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知识后,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其原因是本节教学难点。这部分教学建议由教师引导分析。而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影响可在教师点拨下由学生阅读、讨论完成。

关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联系化学键知识,明确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先决条件。

(1)能过提问复习初中知识: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

(2)通过提问复习高中所学化学键知识: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3)明确: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必须通过反应物分子(或离子)的相互接触、碰撞来实现。

2。运用比喻、图示方法,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

(1)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

(2)以具体的化学反应为例,让学生观看HI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如制成动画教学软件加以模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进一步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

3。动手实验,可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做,然后据实验现象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由学生动手做,再由学生讨论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4。通过对本节所设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并当堂课完成课后“习题二、2”,综合运用本节所学内容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教材分析

遵照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作为侧重理科类学生学习的教材,本节侧重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这部分知识达到大纲中所规定的B层次或C层次的要求。本知识点,按最新教材来讲。

教材从一些古代建筑在近些年受到腐蚀的速率大大加快等事实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以及浓度、温度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材注意联系化学键的有关知识,从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生成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以及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需要通过分子(或离子)的相互碰撞才能实现等,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名称。并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说明只有具有足够能量和合适取向的分子间的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教材配以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进一步说明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和的情况,从中归纳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与单位体积反应物分子的总数成正比,也就是和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接着,教材围绕着以下思路:增加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又进一步介绍了压强(有气体存在的反应)、 ……此处隐藏8889个字……赞同题海战术。我认为采用精讲精练,在深钻考纲和考题的基础上,编写一些知识点广而浅,灵活度高,思考空间大的试题,力求对试题求异求新,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

以上是我在高考复习中就如何提高学生思维深度做出的一点探索、一点尝试,希望中学化学同仁能批评指正。

高三化学教学设计 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着重研究了化学反应与热能的关系,而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着重研究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关系,二者都属于热力学研究范畴。

原电池作为电化学的基础,应用十分广泛。利用其原理可制成多种电池,在工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的腐蚀,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2、课标分析

①新课程标准对电极电势等概念不作要求,在理论方面控制了知识深度。

②氧化还原理论和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物理学中的电学知识,已对有关问题进行一些定性的介绍和分析。

③本节课重在对原电池中正、负电极的判断,设计原电池时对正、负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的选择以及对电极反应产物的判断等。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解决办法:①学生共同探讨设计实验方案,体验探究过程。

②通过数字实验室电流传感器作图和多媒体动画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盐桥的作用。

③结合实验现象强化原电池的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原电池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体会化学反应原理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学习原电池联系社会、生活与实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5.教学内容的处理

在处理教学内容时,把教学内容分为一下几个步骤:

①在必修2 “化学能与电能”的基础上以铜锌原电池为例,进一步强调原电池的组成和原理。

②学生讨论且设计实验方案,体验实验的乐趣。教师通过电子白版转换多媒体动画和电流传感器作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并讲解原理。

③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结果量化对比、讨论并归纳总结出原电池中盐桥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④结合实验现象的分析,学生熟练掌握原电池的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策略: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动手设计实验,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手段:利用数字实验室电流传感器及多媒体动画等辅助教学,量化电流强度及演示原电池盐桥中离子的移动方向,使学生更直观的掌握电化学原理。

设计意图:

1、通过学生亲自探讨原电池,并运用现代数字实验室及多媒体动画展示等直观手段,动静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让学生自主观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学生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分析:

①通过对原电池的学习,增加学生对于原电池的感性认识。

②通过原电池的探究,掌握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会归纳化学反应原理的过程和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演绎过程。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如下:

①氧化还原反应不会判断。

②缺乏知识连贯性。

③原电池中正负极的判断及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2、学法指导

①合作探究法

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体验合作、共同探究、提高学习技能。

②教师问题引导法

针对学生探究实验中现象,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探究思维。

③多媒体演示法

运用电子实验室电流传感器作图、多媒体演示原电池中盐桥中粒子的移动方向,增加直观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构思

(一)实验引课

教师演示实验,引入课题,质疑问题。

设计意图:①考察学生对必修2所学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②为本节课探究实验创造情景。

③实验引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问题导课

1、上述实验装置构成原电池了吗?

2、为什么无电流通过?

3、怎样才能使得装置有电流产生?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和解决的方法

设计意图:

①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②通过讨论判断,强化学生对已有知识体系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以提出解决方案。

根据现象强化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现象1:电流传感器显示有电流通过,并指示电子是由锌片流向铜片,在铜片表面有红色的铜析出。

结论1:发生了原电池反应,且其中锌为原电池的负极,铜为正极。

负极: Zn-2e-=Zn2+ 正极: Cu2+ + 2e-=Cu

总反应: Zn + Cu2+=Zn2+ + Cu

现象2:随着时间的延续,电流越来越小,直至无电流通过。同时锌片表面逐渐被铜全部覆盖。

(二)问题导课

1、为什么随着时间的延续,电流逐渐减小,最后没有电流呢?

2、怎样才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呢?

根据现象强化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电极反应: Zn - 2e-=Zn2+ (负极)

Cu2+ + 2e-=Cu (正极)

电池总反应: Zn + Cu2+ = Cu + Zn2+

盐桥:通常是KCl饱和溶液和琼脂制成的胶冻。

盐桥的作用:①使整个装置构成闭合回路。 ②平衡电荷。

(三)课堂小结(学生概括)

1、总结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2、原电池中电子、电流以及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

3、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板书设计

教师简明扼要书写课堂探究主题流程,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板书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强化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高三化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